(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眼瞅着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大展要落幕了,赶紧约了好友小田去看展。结果哪是去看展,就是去看人。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的人头簇拥在画前,展厅里充满此起彼伏的手机咔嚓声。有位姑娘在梵高的《鸢尾花》前各种自拍,我想是谁给她的自信?走走就会撞到人的我匆忙结束观展,去博物馆餐厅吃午饭。
此时的餐厅人满为患,有点像南京路上老牌百货商场的美食广场,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角落的位置落座,边吃边聊。小田说还好一早就来了,虽然排了半个多小时队等候入馆,所幸那时展厅人尚不多,倒还拥有了短暂的安静观展时间。她提到塞尚的《画室中的火炉》,说亮点就在炉中的那点红色火光。红色火光?我说没看见啊,一看原画图,原来在画的下半部分,都被人头遮住了。我有些懊悔,不爱排队的我观展体验却大打折扣。展览还有最后几日,要不预约个非高峰时段再来看一次?我问自己,但立马否定了,照今天的人流量来看是没有非高峰时段了。对于大众而言,画展不再是艺术的密码,而是流量的密码。
这是个流量时代,人人可做流量的主人,在微信朋友圈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上分享生活动态。我们可以看到孩童从出生起的记录、看到老人的寿辰、一朵花开、一次旅行……网络的特性在于其更新速度特别快,如果你持续刷就能持续看到新内容,短视频因此占据了很多人的闲暇时间。而我却因此关闭了某些发布太过频繁的朋友圈,也未下载任何一个短视频App,因为不想信息过载,被流量所伤。我有些朋友甚至关闭了朋友圈,不看也不发,享受清静。此刻小田就有些懊悔刚发了个朋友圈,马上就有附近的朋友邀她去喝下午茶。我说你瞧,这就是朋友圈的弊端,造成了被迫社交。她说,对于喜欢社交的人而言不是正中下怀嘛。我想也是,有人在社交上做减法就有人做加法。
午饭后我们出馆散步到附近的南京路步行街,老牌的游客打卡地却不见有人拍照,清清冷冷。小田走到一家老字号去买南瓜子,说最好吃的便是这家,一直都是。我一嗑真是如此,特别香。我想这就是味蕾记忆,岁月虽流逝,但第一口的美味依然无法被后来的各种味道覆盖。文学和艺术的经典作品亦如此,它们带来的回甘让人们愿意一遍遍重读再赏,而此刻的我俩却只能在手机上对着原图边赏边聊。
回程地铁遇到拉着行李箱的旅行团游客们在入场博物馆,我感慨现在团队游的档次提高了,博物馆游也列入了游览日程。不过博物馆和书院现今成了旅游胜地和网红打卡地,幸哉?哀哉?(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