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孤星,寂寥中守望灯火

■中国军网记者 马嘉隆 赵镭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山间的雾散了,月光再次洒在不足百平米的3197哨所。

自古及今,仰望星空,最能勾起羁旅愁思。哨所夜色,有月出高岗的雄奇,有疏星竹影的清幽,观之倍增几分诗意,可对于坚守在哨所的战士们来说,璀璨星空下,永远都会有一双警惕的眼睛,为祖国站岗,直至天明。

700多级台阶的阻碍,让3197这一“天梯哨所”鲜有外人踏访。2019年,老哨长退伍后,当时32岁的邓东城递上一纸申请,成为3197哨所的新哨长。那时,哨所刚通了电、有了网,新装的水泵随时能把山泉抽往哨所。在历任哨长中,邓东城赶上了好时候,没有经历过起床后连脸都不舍得洗一把的艰苦日子,可近乎与世隔绝的寂寞,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一名战士的奉献与担当。

朝夕相处时,哨所里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之间很难有“新鲜话题”。即使偶尔有新兵到来,新来的战友与老兵们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谈”,甚至用不了一周。为了让生活更丰富些,他们收养过一条流浪狗,取名叮叮。叮叮胸前系着个铃铛,跑动间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也让哨所更热闹了一些。日出到日落,日子周而复始。一眼就望到头的哨所渐渐地让小狗也觉得无趣,总跑下山去找连队里的同伴们“疯玩”,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位”。有趣的是,叮叮每个月还知道主动回来半天陪陪他。

山中无日月,作为“主旋律”的执勤警戒,虽说是“单曲循环”的战歌,却从未因时间流逝而变调。

可细微处亦有些变化。上哨所还不到一年,以前性格内向的邓东城变得更喜欢和别人交流,每次下山背物资时,都会找机会和相熟的、不熟的战友们聊上好久。上等兵陈青松刚来时从没下过厨房,如今已经能独立收拾一桌好菜……他们不约而同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剂着生活,却从未有人想过离开。

这些年,“天梯哨所”越来越有名,他们也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关心。春节前,一所学校的学生们为哨所里的官兵寄来了拥军物资。那天,邓东城下山背物资时,感觉增加的几斤负重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心里说不出的熨帖。“我们远在天边还有人惦记着,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边防军人的荣誉感。”他笑着说道。

在众多拥军物资中,有一座天安门模型积木,战友们小心翼翼地拼完了,珍而重之地摆在储藏架上,时不时就去看看,好像透过它,就能看到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看到遥远首都的万家灯火,也更明白了守在这里的意义。

天安门、长安街,对于二次入伍的下士孙亮亮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曾经,他的哨位就在那里,每天面对车水马龙,他在“国门”前把脊背挺得笔直。2017年9月,对人生还没有清晰规划的孙亮亮退伍了。这之后,他带过民兵训练,上过班,最后在无数次的尝试中发现,军营更适合自己。当时,孙亮亮的父母还不是很支持,想让他先成个家、稳定下来,孙亮亮却说:“让我去吧,只有在那里,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次入伍,孙亮亮主动选择前往西藏边关。和繁华的首都相比,新驻地周围数里不见人烟,每至夜晚只有星月相伴。但说来也怪,曾经在夜幕下执勤时,望着人来车往的繁华街道,孙亮亮偶尔还会想家,而如今沐浴在清冷的边关月色下,孙亮亮却很少再升起乡愁。或许,是从小在甘肃定西大山里长大的他,又回到了山林,又或是,曾经的羁旅少年真正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边防官兵在巡逻途中。张照杰摄

现在,孙亮亮当上了班长,也成为了巡逻时走在最前面开路的那个。从望着班长的背影到成为别人仰望的背影,他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多年的军旅生涯,给他的膝盖留下暗伤,但只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巡逻名单上,孙亮亮就会二话不说立即开始检查巡逻装备,准备巡逻物资,坚决用行动履行一名边关战士的责任。年岁渐长,身躯难免不再挺拔,但风骨依旧。曾经仰望、敬礼的国旗,被他擎在手中、展在一线。“过去守‘国门’,如今守国土,虽然任务变了,但一样的光荣。”言语有力,字字铿锵。

从西北到华北再到西南,孙亮亮的轨迹走出了一个三角形,正如他最喜欢的那首《兵心》里唱的:“妈啊妈妈你别牵挂,祖国祖国放心吧,儿为人民放哨站岗,一片兵心在天涯。”

3197哨所。张照杰摄

天涯咫尺,千里婵娟,同此家国情。在3197哨所,有一副历经三十余载风雨的对联——“头顶边关月,情系万家圆”,无声激励着一代代上哨官兵。去年,邓东城服役期满,申请了延期服役。“有时候也向往和家人团聚的那一天,但只要部队需要,我还想多干几年。”朴实的话语道出的是每一名3197哨所老兵的心声。

更多内容请点击:

当军旅青春遇见边关的雪月风花①丨饮冰踏雪,追寻心中那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