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规范和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发展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资料图】

《指导意见》对促进医疗美容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哪些重大意义?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副院长赵延勇进行了解读。

向医美“三黑”亮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美容行业快速发展,在更好满足人们对美追求的同时,非法行医、假货频现、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业乱象也逐步显现,严重危害群众生命健康与合法权益。

“当前,医美行业存在的问题大致可总结为‘三黑’,即‘黑机构’‘黑医生’‘黑药械’。”赵延勇说。“黑机构”往往没有办理正规手续,在无证或证照不全的情况下即对外开展医疗美容服务;“黑医生”即无相应医师资质或医学药学知识却提供医美相关专业服务的人员;“黑药械”即非法制售使用不合格或不合规的医疗美容药品、医疗器械。

早在2002年,原卫生部就公布施行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之后又陆续印发了相关文件,对医疗美容服务的总体要求、机构设置登记、准入标准、执业人员资格、执业规则和监督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

“随着人们美容需求的不断增长,近年来医疗美容行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医生数量较少。”赵延勇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非法开展医疗美容活动,不仅伤害了部分求美者的身心健康,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干扰。

针对医疗美容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相关部门多次开展专项整治工作,高压严打行业乱象。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1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清理了一批违法机构、惩治了一批违法人员、查办了一批典型案例、形成了一批长效机制制度成果,行业乱象频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行业秩序明显好转。《指导意见》就建立在11部门充分研究和认真总结专项治理行动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

“医美行业必须自身干净,才能为广大求美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次出台的《指导意见》非常及时,对整体推动我国医美行业健康发展、为广大求美者提供安全健康的诊疗环境意义重大。”赵延勇表示。《指导意见》强调跨部门综合监管,几乎考虑到了医美行业上下游的所有链条,把准了各个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从登记管理、资质审核、“证”“照”信息共享、通报会商、联合抽查检查、协同监管、行刑衔接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构建起贯通协同、高效联动的行业监管体系,更有助于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

明确医美属于医疗活动

一段时间以来,医疗美容究竟属于医疗活动还是消费活动,众说纷纭。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赵延勇说,“医疗美容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或侵入性,这就意味着存在一定的风险,直接关系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医疗美容本质上仍属于医疗活动,要将其视为医疗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此次《指导意见》也明确规定,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

今年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曝光了一批医美违法犯罪案例。其中,有美容机构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在小区住所内开展注射玻尿酸、瘦脸针等医疗美容服务。

《指导意见》强调,未依法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放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诊所备案凭证”,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一个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必须获得许可证,才能开始经营。这次《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医美机构拿证的重要性,严把行业准入关,对医疗美容行业会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赵延勇说。

如何辨识合法与非法医疗美容机构?赵延勇表示,按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开展医疗美容服务,机构应当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医师应当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并注册在该医疗机构,并在机构内公示其执业资质,医疗美容服务项目应当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群众可以通过机构内公示的信息,并通过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官方网站查询机构、人员资质信息,来防范与辨别非法医疗美容机构。

“医美行业对医生的医学专业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赵延勇看来,一个成熟的医美医生除了满足最基本的要求——取得相关医师资格证书外,还要积累丰富的经验,从事医美行业至少5年以上、达到主治医师职称,同时要充分了解并评估求美者的美学需求,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医疗美容≠生活美容

生活中,很多人将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等同起来,两者是一回事吗?

“当然不是。大多数的医疗美容项目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侵入性,这是它和生活美容最大的区别。”赵延勇介绍,生活美容主要是指运用化妆品、保健品和非医疗器械等非医疗性手段,对人体所进行的皮肤、毛发的护理或按摩等带有保养或保健型的非侵入性的美容护理,“也就是说,涉及激光类、创伤类、注射类的美容项目,都属于医疗美容的范畴,开展相关活动的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资质。”

变美的前提是安全,选择正规的医美机构和专业的医生是保障。“在进行医美项目前,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医疗机构,而不是到生活美容院。”赵延勇说,“生活美容院没有资质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求美者被朋友或中介带到生活美容院而开展了医美项目,这里的风险很大。”

“前些年,有一些美容院非法开展了拉双眼皮、垫鼻子等医疗美容活动,经过相关部门的专项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赵延勇说。现在生活美容院违法开展医美手术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但是一些轻医美项目还比较流行,仍有一些生活美容院开展打肉毒素、打玻尿酸等针剂注射活动,在这方面相关部门还要重点进行监管。

“此外,还要警惕‘渠道医院’,这种医院不走常规的运营途径,而是通过中介、美容院、网红等渠道吸引求美者前来开展医美项目。”赵延勇说,“尽管一些‘渠道医院’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相关资质,但仍存在价格不透明、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如果求美者到这样的医院,发现对接的是医疗美容诊疗咨询师,而非以专业医生为主导,就要小心其中隐藏的风险了。”

针对上述行业乱象,《指导意见》明确,加强关联领域与行业的监管,对加强医疗美容“导购”活动、医疗美容培训活动以及生活美容等关联领域监管作出了具体安排。例如,严禁无相应医师资质或者医学药学知识的人员在线上线下从事医疗美容诊疗咨询、就医引导服务或利用互联网发布医疗美容知识科普等涉医疗领域专业信息内容。在赵延勇看来,通过规范医疗美容上下游和相邻行业市场秩序,能为医疗美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更为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

“推动医美产业健康发展,要从专业的医疗美容机构做起,从每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做起。广大的求美者也要理性看待医美需求,提升风险意识,审慎作出医美决策,正确选择医美机构。”赵延勇说。在开展医美项目前,求美者要充分了解项目的风险和效果,清楚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例如常见的有刀口瘢痕增生、术后肿胀、血肿等;同时,客观评估医美项目的效果,保持合理的期望值;对手术后的恢复,求美者也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多管齐下,才能让医疗美容“美”得更加安全健康。

延伸阅读

古代已有“医美”

借助医疗手段提升颜值,古已有之。

唐代有一年,施肩吾高中状元,同期连他共有29人考中进士。皇帝在曲江布下宴席,招待新科进士。席上,看着周围花团锦簇,施肩吾拿一位叫崔嘏的进士开玩笑,赋诗一首:“去古成叚,著虫为虾(虾的繁体字为蝦),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为啥29人只有57只眼呢?原来,崔嘏有一只眼睛是用珠子代替的义眼。

从此可见,唐代“医美”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此外,古籍记载,唐代已有治靥术,就是在脸上做出酒窝。还有磨削术,即用玉石摩擦面部,来治疗疤痕。晋代时,中国已掌握兔唇修补术,一个叫魏泳的人“生而兔缺”,医生“割而补之”。魏泳后来当了高官,可见治疗成功(当时身体有缺陷的人不能当高官)。

链接

行业自律

2020年5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联合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氧,共同发起中国医美行业自律行动,设计严格的审查机制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平台治理结果。

自律行动开展3年来,新氧一直遵循合规原则,坚决抵制“黑医美”,充分发挥行业资源、大数据及技术优势,在拦截“黑医美”、清理违规信息及商品、屏蔽假用户假评价假交易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

近日,新氧平台公布了行业自律行动的最新数据。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止,新氧平台日常巡查约3420家医美机构,479余位医美医生资质,3.8万个医美商品,7.6万条社区信息,3.8万条平台自营商品,共处理违规机构、医生、商品、社区信息合计约3.4万例。